《自然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年)》,面对全社会参与自然教育人数大幅增长、参与主体多元化、场域建设规范化、人才队伍需求专业化的自然教育发展趋势,本专业旨在加强自然教育人才专业化培养,全面推动社会自然教育供给水平提升,促进我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针对当前自然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征,通过自然教育方法、课程设计、自然解说等课程的讲解和实操训练,提升自然教育人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自然教育社会实践应用能力。专业着眼于建设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自然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素质优良、水平领先的自然教育师资,推进自然教育行业专业化、规范化,促进我国自然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参与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师培训,完成专业学习的学生具备自然教育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的自然教育工作,能够独立开展类型丰富、面向社会大众的自然教育活动。
学生在毕业前,修满本培养方案规定学分,颁发自然教育“微专业证书”,推荐考自然教育师资格证。
二、培养目标
面向生态文明体制建设人才需求,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具备自然教育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悉我国与国际上自然教育资源,自然教育方针、政策及法规,有较强的自然教育规划、课程设计、解说策划、活动组织、沟通交流等能力的自然教育事业实践者和推动者。
三、修读条件
招生对象:面向全校二年级及以上理、工、农、文学、师范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招生。
招生条件:学生须学有余力,能顺利完成学业,有意向拓展自己的专业视域以跨专业学习自然教育领域相关专业知识,或有志攻读与自然教育相关的专业研究生。
四、教学计划表
自然教育微专业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学时分配 (可自行分配)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授课方式 (线上、混合、线下) |
||
理论 |
实验 |
上机 |
|||||||
1 |
自然教育概论 |
2 |
32 |
32 |
考试 |
1学期,秋 |
混合 |
||
2 |
自然教育资源学 |
2 |
32 |
24 |
8 |
考试 |
1学期,秋 |
混合 |
|
3 |
遗产保护与传承 |
2 |
32 |
16 |
16 |
考试 |
1学期,秋 |
混合 |
|
4 |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 |
2 |
32 |
32 |
考试 |
1学期,秋 |
混合 |
||
5 |
自然环境解说 |
2 |
32 |
16 |
16 |
考查 |
1学期,秋 |
混合 |
|
6 |
生态游憩 |
2 |
32 |
16 |
16 |
考查 |
2学期,春 |
混合 |
|
7 |
旅游地域文化 |
2 |
32 |
16 |
16 |
考查 |
2学期,春 |
混合 |
|
8 |
自然教育规划 |
2 |
32 |
16 |
16 |
考查 |
2学期,春 |
混合 |
|
总计 |
16 |
256 |
168 |
88 |
注:微专业开设8门课程,总学分16学分。
五、主要课程简介
1.《自然教育概论》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通过自然教育可以培养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进而促发自然保护行动。自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该课程是基础性理论性课程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学习该课程后,掌握自然教育的概念与内涵,专业课程体系;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能力,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树立生态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保证学生达成专业的相应毕业要求。
2.《自然教育资源学》是自然教育微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自然教育资源的分类、评估、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方法。课程内容涵盖自然资源的基础理论、国内外自然教育资源案例分析、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以及自然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自然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方法,理解生态文明背景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原则,并能够结合实践需求设计自然教育课程与活动。
3.《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涵盖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历史背景、保护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大遗址保护的理论与应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生将全面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或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是自然教育微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自然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估,是为开展特定主题的自然教育与研学旅游活动而专门研发设计教学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设计要求、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中核心内容是自然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求与课程实施。
5.《自然环境解说》是自然教育微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如何通过科学、生动的解说方式,帮助公众理解、欣赏并保护自然环境。课程内容涵盖自然环境解说的理论基础、方法技巧及实践应用,是培养自然教育人才解说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自然环境解说的基本理论、解说技巧与方法、解说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其中核心内容是解说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6.《生态游憩》是自然教育微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种强调保护旅游环境的新型的旅游方式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势必要求从业人员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课程系统介绍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着重分析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与发展态势,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知识体系、树立生态旅游环境伦理观、培养生态旅游专业技能,同时拓宽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从事旅游业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业能力。
7.《旅游地域文化》是自然教育微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是指导自然教育微专业学生开展地域特色旅游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地域文化旅游开发、地域文化旅游产品、地域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其中核心内容是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旅游开发。
8. 《自然教育规划》是自然教育微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主要阐述自然教育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是指导自然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八部分:自然教育与规划的概念、自然教育规划的发展历程、自然教育规划的重要性、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自然教育、景观生态学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与自然教育、自然教育规划的要素分析、自然教育规划的流程与方法、自然教育规划的实践应用、自然教育规划的评估与反馈、自然教育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自然教育规划的综合案例分析。其中核心内容是自然教育规划的流程与方法。
制定人:袁龙义 审核人:肖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