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肖国增
成 员:张威威 黄仙 姚振 叶家保 张雪梅
秘 书:刘春艳
二.答辩分组、时间、地点安排
园艺专业(一)组
时间 |
2025年5月28日 |
8:00 - 12:00 |
地点 |
2教301 |
组长 |
刘会宁 |
成员 |
肖 波 |
朱永兴 |
程紫涵 |
胡蝶 |
|
秘书 |
程紫涵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朱雯杰 |
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邹英宁 |
2 |
孙美朵 |
基于重测序的胡萝卜InDel标记开发及在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
刘乐承 |
3 |
甘伟林 |
19种黄皮花石油醚提取物对肺癌细胞的活性差异比较分析 |
王贵元 |
4 |
谭鑫萍 |
AM真菌对淹水胁迫下黄瓜光合生理、有机渗透物和PIPs基因表达的影响 |
邹英宁 |
5 |
李奕 |
不同浓度氨基酸硒对堇叶碎米荠开花结实的影响 |
许锋 |
6 |
汤世君 |
梨PpFKF1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 |
刘春艳 |
7 |
王亚芳 |
中华猕猴桃实生后代雄株花特性观察分析 |
张德健 |
8 |
黄思淇 |
八个胡萝卜品种直根的挥发性化合物比较与分析 |
魏守辉 |
9 |
侯梦露 |
大葱辛辣度的测定及三个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
刘乐承 |
10 |
陈佳慧 |
银杏GbCHS3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叶家保 |
11 |
田笑 |
苦瓜枯萎病的分离、鉴定及苦瓜种质抗性的评价 |
吴强盛 |
12 |
陆玉环 |
两种药物对炭疽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力的影响 |
蔡小东 |
13 |
石京灵 |
20个荔枝品种品质的综合评价 |
刘春艳 |
14 |
薛雨晴 |
杨梅果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王贵元 |
15 |
张甜芝 |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在苍术和丹参幼苗上的效应研究 |
邹英宁 |
园艺专业(二)组
时间 |
2025年5月28日 |
8:00 - 12:00 |
地点 |
2教302 |
组长 |
吴强盛 |
成员 |
周存宇 |
刘春艳 |
王贵元 |
魏守辉 |
|
秘书 |
魏守辉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贺钰 |
宁夏枸杞wox基因家族鉴定和愈伤诱导表达分析 |
叶家保 |
2 |
余梦琪 |
野生毛花猕猴桃花色对比研究 |
张德健 |
3 |
傅智超 |
银杏GbbHLH17转录因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
叶家保 |
4 |
肖华 |
极早熟油桃胚发育规律及胚挽救技术体系优化 |
瞿金旺 |
5 |
童虎秀 |
菜籽饼肥对‘东魁’杨梅果园土壤肥力、树势、果实品质的影响 |
张雪梅 |
6 |
王文静 |
八个柑橘品种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耐热性评价 |
张德健 |
7 |
李尚鑫 |
烟草疫霉菌侵染后剑麻叶片活性氧检测研究 |
瞿金旺 |
8 |
李欣阳 |
不同芦竹含量栽培基质对平菇生长及子实体品质的影响 |
许锋 |
9 |
廖梓妍 |
秸秆降解菌SXJG-1对水稻秸秆降解效果评价及培养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 |
蔡小东 |
10 |
王雅淳 |
维大力和单氰胺混用对‘夏黑’葡萄萌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
瞿金旺 |
11 |
黄富昌 |
有棱丝瓜S1174和93075苗期耐热性比较研究 |
肖波 |
12 |
张宇溪 |
生姜-柑橘间作模式对竹根姜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朱永兴 |
13 |
周琪林 |
中印南瓜耐寒性及耐热性比较研究 |
肖波 |
14 |
王胜贺 |
新美洲星液肥对生姜的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朱进 |
15 |
雷莉莉 |
“耕际空间”栽培技术对葡萄农艺性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蔡小东 |
园艺专业(三)组
时间 |
2025年5月28日 |
8:00 - 12:00 |
地点 |
2教304 |
组长 |
刘奕清 |
成员 |
王启剑 |
瞿金旺 |
廖咏玲 |
江雷雨 |
|
秘书 |
江雷雨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任强 |
不同基质对梨树营养钵大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刘春艳 |
2 |
范焱城 |
不同药剂对杨梅凋萎病菌和杨梅果腐病菌的室内毒力与复配增效研究 |
王贵元 |
3 |
郑婧雅 |
宁夏枸杞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挖掘研究 |
魏丽娟 |
4 |
吕杨 |
共生真菌对‘红美人’橘橙杂种P吸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吴强盛 |
5 |
李丹琪 |
猕猴桃/生姜间作模式对生姜光合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刘春艳 |
6 |
曾秀翠 |
不同品种胡萝卜的感官品质、质构特征及营养成分分析 |
魏守辉 |
7 |
邓志力 |
高温胁迫对大葱辣度的影响 |
刘乐承 |
8 |
王飞燕 |
蔗糖对生姜微根茎增殖的影响及生姜微根茎的薄层培养 |
蔡小东 |
9 |
和莹 |
先锋植物根围微生物富集群对作物促生效果的研究 |
王贵元 |
10 |
邓敏 |
菜心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优化 |
肖波 |
11 |
董力玮 |
不同栽培方式和肥料对赏食百合植株生长和种球的影响 |
叶家保 |
12 |
郭昌权 |
外源SiNPs对淹水胁迫下生姜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 |
朱永兴 |
13 |
刘家秀 |
大白菜表皮毛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分析 |
周存宇 |
14 |
部典佳 |
基于SSR标记的甜瓜新品种纯度鉴定 |
朱进 |
15 |
吴雨霏 |
枳的C3H类锌指蛋白基因家族鉴定和表达分析 |
张德健 |
园艺专业(四)组
时间 |
2025年5月28日 |
8:00 - 12:00 |
地点 |
2教305 |
组长 |
蔡小东 |
成员 |
邹英宁 |
张德健 |
杨玉洁 |
彭玉全 |
|
秘书 |
彭玉全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王慧欣 |
不同浓度纳米硒和施肥次数对堇叶碎米荠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
许锋 |
2 |
刘欢 |
银杏类黄酮合成相关GbbZIP37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叶家保 |
3 |
惠馨冉 |
姜精油和柠檬醛对生姜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及盆栽防效 |
朱永兴 |
4 |
郭雯 |
小型西瓜杂交组合果实比较试验 |
朱进 |
5 |
刘欣雨 |
异源表达TaFhb7调节香蕉叶绿素代谢的机理初探 |
姚振 |
6 |
刘卉悦 |
16个荔枝品种的花序性状分析 |
瞿金旺 |
7 |
杨帆 |
新美洲星拌种剂对生姜的生长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
朱进 |
8 |
李帆 |
不同钙剂处理对三华李裂果的影响 |
姚振 |
9 |
李卓蔚 |
银杏GbMYB45转录因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周存宇 |
10 |
袁梦萍 |
生姜bHLH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与非生物胁迫应答分析 |
张雪梅 |
11 |
刘欣冉 |
SiNPs处理对凤头姜仔姜保鲜品质的影响 |
朱永兴 |
12 |
杨梦雪 |
2种咖啡黄葵和5种蜀葵在上海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
刘春艳 |
13 |
邢爱萍 |
不同品种胡萝卜农艺性状、糖分及类黄酮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
魏守辉 |
14 |
喻梦凡 |
基于重测序的菠萝基因组InDel标记的开发 |
姚振 |
15 |
王思思 |
不同芦竹含量栽培基质对草菇生产的影响 |
许锋 |
茶学专业组
时间 |
2025年5月28日 |
8:00 - 18:00 |
地点 |
农科大楼2010 |
组长 |
赵振军 |
成员 |
贾切 |
张霞 |
袁继荣 |
姚振
|
|
秘书 |
姚振 |
答辩序号 |
姓名 |
题目 |
导师 |
1 |
李青青 |
后发酵茶渥堆过程蛋白质降解指数变化分析 |
赵振军 |
2 |
彭彬玉 |
后发酵茶渥堆温度对微生物种群生长的影响 |
赵振军 |
3 |
周心怡 |
速溶三皮罐茶加工工艺研究 |
张霞 |
4 |
李京花 |
芳樟醇对茶树炭疽病菌的抑菌研究 |
贾切 |
5 |
姚昊 |
荷叶茶冲泡条件的优化 |
胡贤春 |
6 |
童睿 |
配制型荷叶茶酒工艺参数的优化 |
胡贤春 |
7 |
王家桐 |
基于白玉蟾茶道思想的道茶一味主题茶艺编创 |
张霞 |
8 |
罗诗雨 |
常用环保型杀菌剂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
贾切 |
9 |
姚秋悦 |
基于“游客画像”的羊楼洞古镇茶文化旅游区营销策略优化 |
袁继荣 |
10 |
李小宇 |
土壤中优势微生物对氟存在形态的影响研究 |
赵振军 |
11 |
胡甜甜 |
速溶黄精根须茶加工工艺研究 |
张霞 |
12 |
冉梦桓 |
蚯蚓粪对茶园土壤酸化改良作用研究 |
赵振军 |
13 |
滕雪钰 |
后发酵茶渥堆过程多肽的提取及其抗氧 |
赵振军 |
14 |
陈宇 |
发酵型荷叶茶米酒工艺参数的优化 |
胡贤春 |
15 |
黄琦琳 |
赤壁青砖茶品牌认知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
袁继荣 |
16 |
夏燕 |
除草膜覆盖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赵振军 |
17 |
张思雨 |
荷叶茶苦荞曲奇饼干的研制 |
胡贤春 |
18 |
赵欣萍 |
茶韵流香•梦回大唐宫廷奉茶”仿唐煎茶茶艺编创 |
张霞 |
19 |
杨清欣 |
羊楼洞古镇茶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
袁继荣 |
20 |
李怡娜 |
基于感知价值的羊楼洞古镇茶旅游消费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
袁继荣 |
21 |
姜敏 |
芽孢杆菌发酵液中多肽的提取及其抗菌作用研究 |
赵振军 |
22 |
吴晓蔓 |
常用环保型杀菌剂对茶树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研究 |
贾切 |
23 |
赵小蝶 |
不同加工工艺对黄精根须茶品质的影响 |
张霞 |
24 |
史柳 |
南宋美学在当代茶室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
张霞 |
25 |
高秀煜 |
茶树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贾切 |
26 |
张琳玲 |
肉桂醛对茶树云纹叶枯病菌的抑菌研究 |
贾切 |
27 |
聂露露 |
低糖荷叶青砖茶复合饮料的配方研究 |
胡贤春 |
28 |
刘肖 |
茶树云纹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贾切 |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2025年5月23日
附件:要求
一、答辩资格审查
指导教师认真审核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给出审核意见并填写指导教师评审意见表。
学院工作小组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形式审查,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
评阅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填写评阅教师评语表并给出评阅成绩。
查重率必须低于 。
答辩要求
学生答辩采用PPT汇报,汇报与答辩总时间每人不少于15分钟。
答辩结束后,各答辩小组应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予以讨论,确保成绩的合理性。
三.成绩评定
成绩的评定采用结构评分的方法,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评分,以 100分计,其中指导教师评分占 25%,评阅人评分占 25%,答辩小组评分占 50%,综合成绩按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和不及格(60 以下)五级制计分。获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本专业毕业学生人数的 20%以内。
四. 人员与时间控制
1. 每个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且应都为专任教师,严禁非专业人员、在读研究生参加或担任秘书。
2. 每小组安排半天答辩,学生人数应在15名以内;安排全天答辩,学生人数应在30名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