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1. 学校主页
  2. 设为首页
  3. 加入收藏
  1. ENGLISH
  2. 中文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园艺园林学院将课程思政融入山水林田湖

作者:    发布:2019-12-31 09:10    点击量:

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绿水青山

              ——园艺园林学院将课程思政融入山水林田湖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为实现党的十九大“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响应长江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号召,园艺园林学院将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发挥风景园林学学科特点,积极引导研究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和方法论体系,践行生态文明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将课程思政融入山水林田湖,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一、服务于长江大保护战略,建设美好生态环境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讲授《水生生态学》的袁龙义教授为加深学生对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理解和绿水青山重要性的认识,先后带领学生到湖北省的龙感湖调查水体污染与植被变化,到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了解植物分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传给学生,让他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为治理祖国大好河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袁龙义教授带领学生开展龙感湖调查水体污染与植被变化


朱桂才、肖国增副教授以研究生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载体,将美好环境建设和乡村振兴理论渗透到课程中,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荆州段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公安县天露湖国家农业公园规划建设、远安县乡村振兴规划、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设计等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要把个人的发展与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历史交汇期所提出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陈中义教授主讲的《生态学研究进展》课程,凝练了八个专题方向,在介绍学科前沿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通过讲授具体案例、精心布置大作业题目,使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资源与环境保护等人类生存价值导向的生动教育。研究生裴孟杰在课程结业后感言,学习了这门课程,不仅让我感受到生态学的魅力,拓宽了知识视野,还很好地理解了当今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深受教育。

二、挖掘园林植物资源,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素材

刘志雄教授讲授《园林植物研究进展》课程时,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系统介绍我国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和对世界园林的贡献(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增强同学们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爱国热情。同时,通过讲述老一辈林学家、树木学家和园林植物学家在摸清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家底,对绿色和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树木树人感人事迹,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和领悟这些绿色先行者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园林人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

费永俊教授多次带领研究生们在湖北省各县市开展楠木、红豆杉、秤锤树、大果青扦、罗田玉兰和霍山石斛等珍稀植物资源的调查及保护工作,为珍稀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和不畏困难的奋斗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共建绿水青山、美好家园。

2 刘志雄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


3 费永俊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开展珍稀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


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如何做到将“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自然结合?许锋教授这样说到,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每个专业课程细节,都可以融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每一节专业课程上,也许只是几句话、几张PPT,无需太多时间,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学生所接受。高校必须通过课程建设,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响应这一号召,许锋教授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开展施肥、冬季修剪等实践活动,展现课程思政教育。通过亲身示范,全程参与的形式,传播经济果树冬季修剪、施肥的方法与技术。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为绿色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4 许锋教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 许锋教授将课程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


张威威副教授在讲授《高级植物生物化学》课程时,重点介绍了植物的动态生化与静态生化,以及植物化学成分、药用成分的开发利用;结合实例引导研究生要让理论知识与应用生产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学以致用,为社会经济发展奉献力量。同时,也时刻提醒学生,做好科研的前提需要做好自我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素质建设;要尊崇学术,彰显学术自信,更要规范学术道德,避免学术不端。